格言别录【弘一法师】

格言别录【弘一法师】朗读
2024-08-02 OZCMS

格言别录【弘一法师】

下面是弘一法师的格言别录,欢迎阅读!

学问类:

1、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2、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3、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4、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5、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己,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

6、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存养类:

1、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2、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3、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4、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5、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6、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7、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8、敬守此心,则心安。敛抑其气,则气平。

9、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冰处得力。

10、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11、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12、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13、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14、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义。

15、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平矣。

16、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17、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18、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并集。

19、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12、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13、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14、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15、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16、穷寇不可追也,遁词不可攻也。

17、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18、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19、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20、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21、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22、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23、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24、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25、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26、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27、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28、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鸷处。

29、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疾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鹜,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30、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31、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32、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33、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的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34、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35、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36、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案此指言人之非者)

37、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38、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39、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40、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41、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42、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43、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44、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45、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46、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47、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48、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化,毋急噪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49、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50、临事需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51、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52、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53、今人见人敬慢,辙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54、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人,故人品因之而别。

55、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56、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57、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惠吉类

1、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2、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3、《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4、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5、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悖凶类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世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

——摘自弘一法师《改过实验谈》

相关名言:

名言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