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奠子 登河中迎煦楼故址,即唐崔徽白楼也

三奠子 登河中迎煦楼故址,即唐崔徽白楼也朗读

壮河山表里,百二喉襟。
形胜地,古犹今。
风云全晋在,草木故都深。
淡长空,孤鸟没,总消沉。
东山高卧,梁甫长吟。
人未老,鬓毛侵。
平生多古意,落日更登临。
倚危阑,穷远目,恐伤心。

下载这首诗
(0)
诗文归类:三奠子
相关诗文:

三奠子 登河中迎煦楼故址,即唐崔徽白楼也译文及注释

《三奠子 登河中迎煦楼故址,即唐崔徽白楼也》是元代诗人王恽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壮丽的河山展现在眼前,内外百二河襟交汇。这里的景色美丽,古代与现代相映成趣。风云变幻,全国晋朝的兴衰都在这里发生,古老的树木和草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苍茫的天空,孤独的鸟儿消失不见,总是让人心情沉重。我高卧在东山上,长吟梁甫的诗篇。尽管我年纪未老,但鬓发已被时间侵蚀。我一生都怀揣着对古代的热爱,傍晚时分更是登上高处眺望。倚靠在危险的栏杆上,凝望着辽阔的远方,恐怕会伤透我的心。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在登上河中迎煦楼故址(即唐代崔徽白楼)时的感受和思考。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表达了对古代风云人物和历史兴衰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孤独和沉重心情,以及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都在诗中得以体现。

赏析:
这首诗词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风云变幻的历史和寂静的自然,展示了作者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思考。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索,表现出对古代文化和风貌的追忆之情。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孤独的鸟儿、苍茫的天空等,通过这些景物的对比,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考。整首诗词情感沉郁,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感慨。通过诗人的笔触,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能引发读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三奠子 登河中迎煦楼故址,即唐崔徽白楼也读音参考

sān diàn zi dēng hé zhōng yíng xù lóu gù zhǐ, jí táng cuī huī bái lóu yě
三奠子 登河中迎煦楼故址,即唐崔徽白楼也

zhuàng hé shān biǎo lǐ, bǎi èr hóu jīn.
壮河山表里,百二喉襟。
xíng shèng dì, gǔ yóu jīn.
形胜地,古犹今。
fēng yún quán jìn zài, cǎo mù gù dū shēn.
风云全晋在,草木故都深。
dàn cháng kōng, gū niǎo méi, zǒng xiāo chén.
淡长空,孤鸟没,总消沉。
dōng shān gāo wò, liáng fǔ cháng yín.
东山高卧,梁甫长吟。
rén wèi lǎo, bìn máo qīn.
人未老,鬓毛侵。
píng shēng duō gǔ yì, luò rì gèng dēng lín.
平生多古意,落日更登临。
yǐ wēi lán, qióng yuǎn mù, kǒng shāng xīn.
倚危阑,穷远目,恐伤心。

王恽诗文推荐

日日午餐余,即须幽讨。拄杖长行觅周老。三杯两*,不致玉山倾倒。与君何处去、乾*好。松影闲庭,长吟藉草。白发多来故人少。春山何在,两树寒梅枯槁。一声邻笛...

五穷作祟。百端相滞。破帽一风吹碎。邯郸道上断人行,消铄尽、元龙豪气。商颜绮季。当时不起。误甚汉家经济。书生薄相到还元,要结末

金銮视草。蒲轮应召。客路人情殊好。岂知野鹿饰金镳。志却在、长年丰草。霜风料峭。形容枯槁。愁绪百端萦绕。故山归去有茅庐,任束置

沉酣往古。栖迟衡宇。*有弓招此举。长林丰草野麋心,是中散、生平自许。日边草赋。矛头炊黍。谁道闲云有雨。周宣补*要深功,除唤起

金莲蜜炬。紫山仙侣。梦寐青门瓜圃。春风着处是行窝,要一笑、人间今古。锦*佳句。新声金缕。洒遍蔷薇清露。东华待漏满靴霜,恐输与

调羹粉桂。爱香种蕙。自笑秋风野卉。两椽茅屋对青山,初不羡、入云高弟。将心自逸。欲行且憩。如爱清时有味。桐江波上一丝风,尽容得

红颜绿鬓无长好。日对菱花老。头童齿豁竟何裨。只有饥时餐饭饱时嬉。因行消散昏和闷。却觉筋骸困。那钱置个马儿骑。食饮难消,终日*

日边俪景同翻,千年高际风云会。堂堂大节,中流砥柱,狂澜横制。黄阁归来,英姿飒爽,故家房魏。甚是中却有,东山雅量,经纶尽,金华事。总道丹心为国,要春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