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

隆中朗读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隆中译文及注释

《隆中》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曾巩。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志士的期待和赞美,以及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景仰。诗中描绘了诸葛亮初露锋芒的时期和他在隆中田野间修养自己的才能。作者提到了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受到了鱼水之情的重视,最终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诗中还表达了诸葛亮希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渴望能够执政和治理国家,使中兴之业延续下去,重振汉室的雄风。最后,作者将自己与管仲和乐毅等贤人相比,认为他们的才华和品德与自己相异,而自己也从中获得了满足和自豪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志士的崇敬和对诸葛亮的赞颂。诗人通过描述诸葛亮在隆中修养和努力奋斗的场景,展现了他的才华和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决心。诗中的“志士固有待”表明作者对有志者的期待,而“显默非苟然”则赞扬了志士不将功名利禄放在首位的精神。诗人通过提及诸葛亮三次入蜀拜访刘备的故事,强调了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诗中的“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表达了诸葛亮希望在蜀地建立自己的事业,并渴望能够治理天下。最后,作者以自己与管仲和乐毅等贤人相比,彰显了自己对自身才华和品德的自信和自得。

整首诗词以简练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志士和诸葛亮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对于个人才华和自身价值的认知。通过对历史人物和自身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仰慕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体现了作者追求卓越和为国家贡献的情怀。

隆中读音参考

lóng zhōng
隆中

zhì shì gù yǒu dài, xiǎn mò fēi gǒu rán.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kǒng míng fāng wēi shí, xī jià lóng zhōng tián.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chū shēn gǎn sān gù, yú shuǐ xiàng hòu xiān.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kāi jī zài yōng shǔ, yù zhèng jiǔ dǐng qiān.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chuí chéng zhōng xīng yè, fù hàn lín qín chuān.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píng shēng xǔ yǔ jì, dú bǐ guǎn yuè xián.
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rén cái pǐn mù yì, zì dé qǐ xū chuán.
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曾巩诗文推荐

将家须向习池游,难放西湖十顷秋。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

文犀剡剡穿林笋,翠靥田田出水荷。正是西亭销暑日,却将离恨寄烟波。

画船终日扒沙行,已去齐州一月程。千里相随是明月,水西亭上一般明。

云帆十幅顺风行,卧听随船白浪声。好在西湖波上月,酒醒还到纸窗明。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沉烟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秋露随节至,宵零在幽篁。灏气入我牖,萧然衾簟凉。念往不能寐,枕书嗟漏长。平生肺腑友,一诀余空床。况有鹊巢德,顾方共糟糠。偕老遂不可,辅贤真淼茫。家事成...

阴气先赢纵秋热,时节有几相与夺。情知赫日不可久,须听西风生木末。浮云满天明复暗,天意自然如惨怛。园林秀色已渐失,次第岂能无叶脱。南山独佳不可挫,气象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