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十四吟十首

上十四吟十首朗读

戌邕溃卒导蕃夷,闻说衡湘被祸奇。
群盗忍残胜业柏,六丁应护中兴碑。
赭君山木渠何罪,招国殇魂鬼亦悲。
早晚岳云俱汛扫,挽天河水洗疮痍。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上十四吟十首译文及注释

《上十四吟十首》是宋代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戌邕溃卒导蕃夷,
闻说衡湘被祸奇。
群盗忍残胜业柏,
六丁应护中兴碑。
赭君山木渠何罪,
招国殇魂鬼亦悲。
早晚岳云俱汛扫,
挽天河水洗疮痍。

中文译文:
在邕州,溃败的军队引导着蕃夷(指外族),
听说衡州和湘州遭受了奇异的灾祸。
群盗忍耐着残暴,胜利的事业如柏树般坚韧,
六丁(指百姓)应该保护中兴的纪念碑。
赭君山和木渠有何罪过,
招致国家的英魂和鬼魂同样悲伤。
早晚岳阳和云阳必将一同扫荡,
挽回天河的水来洗净创伤和疮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宋代南方边疆的困境和灾难。诗中提到的邕州、衡州和湘州都是宋代边疆地区,受到了蕃夷的侵扰和盗匪的肆虐。作者以直接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些灾难的关注和担忧。

诗的开头描绘了戌邕溃卒导蕃夷的景象,暗示了边疆的危机和不安定局势。衡州和湘州被祸奇异,说明了这些地方遭受到了特殊的灾难,使人们倍感吃惊和痛心。

接下来的几句中,作者通过群盗忍残胜业柏的比喻,表达了盗匪们虽然凶残,但仍然坚韧不拔,暗示了他们对边疆的严重威胁。而六丁应护中兴碑则表达了百姓们应该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发展,凝聚力量共同应对困境。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赭君山和木渠为象征,揭示了这些地方的无辜之痛。赭君山和木渠本身并没有犯下什么罪过,但却成为了战乱和灾难的背景,使得国家的英魂和鬼魂都深感悲伤。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希望。岳阳和云阳是指边疆地区的两座重要城市,岳云汛扫则意味着将来必将进行大规模的扫荡行动,来清除边疆的敌寇。挽天河水洗疮痍则寄托了对国家的重建和边疆地区的恢复的期望。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词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南方边疆困境的忧虑和对国家兴旺的期盼。它揭示了宋代南方边疆的动荡和困境,表达了作者对百姓遭受的苦难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通过对灾难背后的无辜之地的描绘,诗词引发了人们对于战乱和灾难带来的痛苦和损失的反思。同时,诗中对于百姓的呼唤和对未来的希望,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切实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边疆困境和国家兴衰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上十四吟十首读音参考

shàng shí sì yín shí shǒu
上十四吟十首

xū yōng kuì zú dǎo fān yí, wén shuō héng xiāng bèi huò qí.
戌邕溃卒导蕃夷,闻说衡湘被祸奇。
qún dào rěn cán shèng yè bǎi, liù dīng yīng hù zhōng xīng bēi.
群盗忍残胜业柏,六丁应护中兴碑。
zhě jūn shān mù qú hé zuì, zhāo guó shāng hún guǐ yì bēi.
赭君山木渠何罪,招国殇魂鬼亦悲。
zǎo wǎn yuè yún jù xùn sǎo, wǎn tiān hé shuǐ xǐ chuāng yí.
早晚岳云俱汛扫,挽天河水洗疮痍。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刘克庄诗文推荐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昨夜尖风几阵寒,心知尤物久留难。枝疏似被金刀剪,片细疑经玉杵残。痛叱山童持帚去,苛留野客坐苔看。月中徒倚凭空树,也胜吴儿赏牡丹。

昔事先皇帝,弱羽参高翰。对扬乏鲠论,狂疏犯龙颜。台简凛霜凝,圣度如天宽。赦于碓磨中,驱之原隰间。乘传者四人,记忆独赐环。重来寖通显,三黜因封还。岁晚复...

田赋不可增,商贾不可笼。虽有百孔桑,安能救国空。钱钞谁创智,造楮以权铜。南渡初未有,隆乾始流通。百千十万亿,愈多愈无穷。议者勿咎楮,楮有活国功。设楮贱...

欃枪初疑附,直为饥所驱。酸寒仰鼻息,飞走受指呼。边臣失驾驭,积渐骄灌夫。一朝怒螳臂,跳踉何其愚。李陵出偏师,毙之如拉枯。零落残部曲,相与奉杨姑。去为鞑...

自从失关隘,国荡无藩篱。血喋渭耕处,草荒汉坛基。获复以沪叛,坏势如败棋。设非城古渝,遂举蜀弃之。吁嗟今之人,不念筑者谁。但见绳陈汤,未闻言李齐。曾忆建...

误朝者谁欤,肘后挟管商。簿录网已密,筦搉弓遂张。竞贡包茅入,谁知刈葵伤。饶歌庆胡灭,蒙冲弛江防。向非一大治,吴楚成战场。老儒夕九起,蹙蹙瞻四方。有鹃啼...

江都车马满斜晖,争赴城南未掩扉。要识梅花无尽藏,人人襟袖带香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