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凫观

双凫观朗读

山下溪流照城郭,幽庭柏子风自落。
古坛苍藓少人行,不见双凫见黄雀。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双凫观译文及注释

《双凫观》是宋代梅尧臣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双凫观》中文译文:
山下溪流照城郭,
幽庭柏子风自落。
古坛苍藓少人行,
不见双凫见黄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诗的第一句“山下溪流照城郭”,通过溪流照映城郭的描绘,展现了山水与城市的交融之美,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这里的山水景色可能是诗人居住的地方,也许是他的家乡。溪流的流动与城郭的稳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共存。

第二句“幽庭柏子风自落”,通过描写幽静的庭院中,柏树枝叶随风自然而下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宁静与安详的意境。幽庭中的柏树是诗人寻求心灵寄托和宁静的象征,柏子风自落的景象则传达了岁月静好、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第三句“古坛苍藓少人行”,描述了一座古坛上苍藓的景象,几乎没有人经过。这里的古坛象征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沉淀,而苍藓的生长则表明它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少有人行的描写暗示着古坛的荒凉和寂寥,也让人不禁思考光阴流转、人事如梦的哲理。

最后一句“不见双凫见黄雀”,以对比的手法点明了整首诗的主题。双凫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可能象征着美好和理想。然而,在诗人的观察中,他并没有看到双凫,只看到了黄雀。这里的黄雀可能是平凡而普通的鸟类,代表了现实世界中的平庸和琐碎。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理想和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人们在平凡中寻求内心的满足和宁静。

总体而言,梅尧臣的《双凫观》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宁静、理想和美好的追求。诗人通过对山水、庭院、古坛和鸟类的描绘,以及对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诗意氛围,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双凫观读音参考

shuāng fú guān
双凫观

shān xià xī liú zhào chéng guō, yōu tíng bǎi zi fēng zì luò.
山下溪流照城郭,幽庭柏子风自落。
gǔ tán cāng xiǎn shǎo rén xíng, bú jiàn shuāng fú jiàn huáng què.
古坛苍藓少人行,不见双凫见黄雀。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诗文推荐

东方有野父,禳田一豚蹄。复操一盂酒,祝谷满吾栖。百金请救兵,所欲奢所齎。彼何滑稽生,仰天独笑齐。

一身头面间,所用盖有长。两耳主於聪,两目主於光。维鼻主於嗅,维舌主於尝。以耳辨黑白,以目分宫商。以鼻识酸咸,以舌闻嗅香。各各反尔用,安得无悲伤。此能而...

西方有鸟鼠,生死同穴居。物理固不测,孰言飞走殊。雄雌岂相匹,饮啄岂相须。一为枝上鸣,一为莽下趋。苟合而异向,世道当何如。

梧桐在井上,蟋蟀在床下。物情有与无,节候不相假。寥寥风动叶,飒飒雨堕瓦。耳听心自静,谁是忘怀者。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故人留雅曲,今与新人弹。新人听不足,复使後人欢。

林中即鹿人,常为虎所即。虎岂援鹿者,亦各求其食。趋利不顾害,祸患安可息。古来遯世土,轻彼用智力。

朔云生晚雨,腊霰集狂风。不数花多出,安知天更工。漫阶夜已积,万物晓初蒙。谁忆新丰酒,乘驴灞水东。